单人兼容轨道交通系统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交通领域,是使特定车辆可以在有轨、无轨两种道路上行驶的新型交通方式,是关于车辆和道路的构造及运行方式改进的整体性技术方案。本方案通过相关设施的单人化、超轻化、无引擎化、以外部输入能量驱使车辆行驶等措施来实现这一新的交通方式,达到安全、高效、节能、环保、通畅的目标。
二、背景技术
现行的道路交通中,相对机动灵活的汽车,由于其拥堵、污染和事故频发等弊端而急需改进或替代;电气化的公共轨道交通系统,无论地铁、轻轨还是普通铁路,拥有许多优于汽车的特点,如平稳、快速、安全、通畅、无尾气污染等。但是,由于后者基本都由大型的、相对笨重的机车、车厢和轨道等设施组成,系统型制构造巨大、道路空间占用大、自重与载重比值大、能源消耗大、行驶方向和速度调控不灵活,极大地限制了其服务时间和空间的覆盖,而且客流低谷时空载浪费较大。
本发明通过一系列关键环节的“轻小化”技术措施和有轨-无轨两用车轮的设计,使其轨道可以与无轨道路衔接连通,使轨道车辆兼具无轨道路的行驶能力,从而提高了轨道敷设和车辆行驶的灵活性和普及性,既发扬了现有轨道交通设施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们因型制庞大而存在的弊端,使之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替代汽车的功能地位。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由互相匹配的超轻型轨道(下称轨道)、单人卧车(下称卧车)、加速器、无轨岔道(下称岔道)、立体交叉平台(下称平台)和分散式车库等六个结构功能单元组合而成的整体系统,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一)轨道,以满足单人卧车【图1中1】的行驶为目标而极尽轻小化。其技术措施是:
1,轨道的外观类似两条平面竖立而平行伸展的带钢,其横截面近似于字母A形【见图1中3】而偏于瘦高,A形顶部外缘呈半径0.5-1.5厘米左右的圆弧形,与卧车车轮的有轨轮缘【见图1中2】的槽型表面互相吻合;
2,轨道高度为5-15厘米,间距为40-80厘米,固定于路基上;
3,轨道也可以固定在管道中,此管道可以根据需要敷设在地面、地下、水中和空中;
4,通过灵活设置轨道的上下坡路段分布,可以调整车辆在不同路段的行驶速度。
(二)卧车【见图2】,通过缩小其横截面,最大限度地减少车辆运行所需空间,同时降低车体重量,减轻道路负荷。其技术措施是:
1,车舱为适合单人半卧位姿态乘坐的流线型容器,对称安装两对可以进行轨道和无轨道两种方式行驶的车轮,轮缘半径应在20-35厘米范围;
2,接触轨道的沟槽状有轨轮缘【见图2中2】,其横截面呈V形凹陷,凹陷的底部呈半径0.6-1.6厘米的圆弧形;
3,适应无轨道行驶而可嵌装硬质轮胎的无轨轮缘【见图2中4】附着在有轨轮缘外侧而外径大于后者3-5厘米,确保无轨行驶时后者不会触地;
4,前轮或后轮可与车舱内的辅助动力结构连接,在特定条件下可做人力或助力驱动行驶;
5,在车体外部接近车尾部位,对称安装向两侧伸展的加速臂【见图2中2】,用以搭接在加速器的推动结构上接受外力(此接受外源动力的结构可因外部动力的技术选择和输入模式的不同而不同);
6,在车体接近前端的两侧适当部位,设置可以活动伸屈的转向臂,当车辆转弯时向侧方伸出,临时搭接在相应的导轨上,通过侧向约束力,使转向过程准确、顺利完成。
7,按适当比例配备装有随车引擎的轨道车,以便进行管理、维护和特殊服务时使用。
(三)加速器,是在轨道的适当部位设置的为轨道车提供行驶动力的设备。其技术措施是:
1,加速器安装在轨道两侧适当部位,在轨道车经过时推动车体前进;
2,其动力的产生、供给和传递可采用任何适用的现有技术形式;
3,加速器在卧车进入时自行启动运转,离开时自行停止;
4,加速器的简易形式之一为仰角适宜的输送链,在轨道两侧对称设置外缘带有钩突结构的输送链,卧车进入加速器工作区域后,加速臂自然搭接在输送链的钩突之间的凹陷处,并被沿着坡道(有轨或无轨)提升到平台的高处,获得势能,以供滑行需用;
5,在上坡路段,输送链承载加速臂的上缘适当加大与轨道的距离,使卧车在爬坡时后轮抬高悬空脱离轨道,仅前轮仍沿轨道行驶,以避免在爬升时车体和人体后倾所致的不适;
6,加速器是整个系统或网络的主要动力支持,可以根据需要在轨道的不同路段灵活设置。
(四)岔道【见图3】,是为卧车转换轨道和行驶方向提供便利条件而设置的道路结构。其技术措施是:
1,岔道通过一段平坦路面【见图3中4】,在通往不同方向,结构形态不同的轨道与轨道、轨道与普通路面之间发挥衔接过渡功能,构成道路分支或网络,轨道在进入岔道路段时,轨道的高度逐渐降低最终消失,使车轮可以自由转变方向、进入新的目标道路;
2,岔道的长度因需要而定,在岔道转弯处的侧方或上方适当部位可设置相应的辅助导轨结构,供车辆的转向臂临时搭接,帮助车辆完成顺畅、规则的转向,进入目标轨道;
(待续)
快去发表第一条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