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总结以往所有PRT的几大共同缺陷:
1、需要铺设专用轨道,运能太低,解决出行需求量太小,建设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导致无法商业化。(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缺陷)
2、站点距离远!与大运量地铁相比,优势不够明显。同样都是站台,同样都是永不塞车,只是公共大车厢转换成独立小车厢、大家一起走与个人单独走的差别。(与地铁相比,PRT的独享车厢、一站直达,还不是社会刚需,只是改善性的,因为运量限制,仅拿独享车厢与所节约的行驶时间为极小数人提供出行服务,并不足以改变交通现状与能够商业化。)
3、轨道左右限位,其中一辆车厢出现故障,将会导致全线停运。(整个线路系统,数以千计万计的车厢之中,其中一辆出现点小故障在所难免,将会影响到整个线路系统的瘫痪。)
以上缺陷,归纳到一起就是创新程度不够,解决方案不到位,升级版的过山车。一句话来概括传统PRT的特性:铺设一条专用轨道,制造些小车厢在上面跑。
因此,PRT个人捷运交通必须满足大运量、解决站点距离远、解决任一车厢故障而不影响全线的问题。
1、大运量现有解决方案:
首先:以虚似列车模式,组队联动运行,每组车队车厢与车厢之间实现零间距,使之轨道利用最大化,其运量每小时能达到数万人,比肩地铁大运量。
再次:因为PRT是独体车厢的特征,只能单独上下乘客,小站台不足以满足高峰期大流量乘客的上下(可参见火车站、高铁站、机场的出租车与社会车辆接送口)。只有打破陈旧观念、颠覆传统模式,直接取消全部站台,增加一条专用停车轨(类如公路主干道的辅道与普通道路边的停车位),使之全线都是站点,革命性的可以随时随地上下车,并且分散人流,不再在站台排队拥挤上下车,否则运量无法大量提升。(参见地铁站人流,而地铁到站一趟能上下很多人。)
2、站点距离远解决方案:
因全线双轨,由专用行驶轨与专用停车轨可互相变轨结合,再配合车厢自带的升降系统,全线任一地点,都可以直接从地面上下车,从而解决了站点距离远,实现了点到点直达,消除了“最后一公里”。
3、任一车厢故障而不影响全线的解决方案:
因采用了创新的双轨结构,任何车厢可以随意变轨,而使车厢与车厢之间互不影响,类如道路上的汽车变道,不再牵一发而动全身。故障车厢乘客也可以就地下降,无需等待救援。
综上所述,组队联动行驶和空中双轨的巧妙结合与车厢自带升降系统的应用,是PRT个人捷运交通颠覆式的创新点。
再归纳重复总结:因为PRT是独体车厢只能单独上下车的特征,而使以往PRT受限于运量而无法推广。唯有打破陈旧观念、颠覆传统模式,直接取消全部站台,采用双轨结构实现全线都是站点,才能彻底满足大运量,使之能商业化。并革命性的可以随时随地上下车,分散了人流不再站台排队拥挤,告别了步行去站点的历史,不再站点距离远,不再产生“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点对点直达。并且省去了另外建设站台,省去了另外建设车厢停放车库,直接解决了夜间大量空闲车厢的存放。也解决了如有车厢突发故障,牵一发而动全身事件等重大问题。
看似简单的双轨结构,却蕴含着大道理,大商机,大意义。(如共享单车的共享、淘宝的网购、美团的外卖等等,看似简单,却意义非凡)。如果不采用空中双轨结构,无法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无法改变交通现状,无法商业化运作。新增加的停车轨,并不是一种浪费与仅着眼于建设成本,而是主干道PRT的刚需、标配!(支路或大型小区或大型企业可以局部采用单轨)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终端智能技术、移动支付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成熟,以及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成功(轨道无人驾驶比道路无人驾驶,简易性与安全性要高太多倍),可以使整个PRT系统高度智能化。
交流讨论:邮箱:lxc889@163.com 微信:268098898